close

歷史上偉大的導師多數都是有自己內在的體驗,然後以創造性的方式表現出來

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 

 

 

他們都曾經發現自己必須掙脫組織體制的束縛;可是這種個人旅程並不容易,因為要如何展開其中的道途,實在沒有清楚明白的現成地圖可供參考;這樣的個人旅程需要的是堅持願景,並且落實在務實與自律的生活方式裡。

*要面對生活中的困難(業力造成的困難),我們需要勇敢的態度;只要明白問題是自己種的,也可以自己處理,我們的信心就會增長,如果我們還習慣性的逃避艱苦與障礙,不願意面對,這種逃避傾向就會繼續增長;經過一段時日,嚴峻的環境自會繼續挑戰這種習氣,但年紀愈大就愈積習難改;要克服逃避的習性與無明,最重要的是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敢態度及意願

*靈性的追尋是「一勺勺舀湖水」(布萊說的),需要用心的做,還要心思敏銳;但是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實際的努力,而且必須以虔誠、愛和奉獻心致力於執行任務;這種動力需要強大的願力,也會伴隨巨大的痛苦;痛苦是一種承擔的力量,若自己能對痛苦了解至深,便會對他人的痛苦有同理心、慈悲心;就是因為這種同理心,我們才會願意去追尋解答,為和我們一樣痛苦的人福祉而努力。

*菩薩在色與空的門檻之間,打開了一股創造性生命力的源頭,藉其弘願表現出來;這種願力,叫菩提心,意思是「覺醒的心」

*菩提心有幾個特徵:

(1)證得一種完整的見地,對人的內在潛能產生無上的信心;這是極深的知,知道自己內在的本性,也覺醒到自己的本性;菩薩行修行人了解到開悟的本源不是外在的神賦予的,而是原本就存在我們的心性之內,透過個人轉化即會浮現;菩薩行是自證之道,是透過對本性極深的見地而進行的道途

(2)此種見地覺醒之後需要負擔一種責任,承擔起眾人福祉之責

(3)菩提心好像巨大的河流,但我們不知道這一道洪流會把我們帶到何方

*不再執著自我身份及自我中心,對外界打開自己的心,菩提心就會增長,便會喚起“慈悲喜捨”四無量心;這四無量心的對象不一定是個“人”,而是對別人的一種關懷與同理的態度,並且能夠回應他人的需要;做為菩提心的特徵,四無量心使我們對他人開放、慈悲,不附加條件、不選擇、不評斷;菩提心可帶來創造力、願力和治療力;菩提心是看世界的廣大觀點,沒有陷在狹隘局促的概念及信仰之中,菩提心沒有被自我的恐懼與執著束縛;從體驗上來說,那是一種對一切眾生開放的深度慈悲和歡喜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江峰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